李宗仁对蒋介石的几个评价太精准,张学良:这就是百分之百的蒋!
1949年秋,广州某寓所,彼时李宗仁正在整理文稿,空隙间,他对着窗外珠江的流水长叹:“蒋委员这一生,败就败在‘看得清却做不到’。”
1949年秋,广州某寓所,彼时李宗仁正在整理文稿,空隙间,他对着窗外珠江的流水长叹:“蒋委员这一生,败就败在‘看得清却做不到’。”
1981年,宋庆龄卧床不起,家中的灯火并没有照亮她心里最后那团遗憾。北京的春风吹窗而过,她却偏偏只想听来自远方的消息——彼时,宋美龄还在遥远的纽约,身旁没有亲人,只有仆人安静地收拾旧物,谁知她的心思会绕到底是哪根细线?!
蒋介石这个人,有个特别的习惯。哪怕风雨雷电,工作再怎么挤,他总要腾出一点时间写几句日记,这点儿几乎成了痴迷。天黑灯火微弱,他还是会把当日的小九九刻在纸上。有人觉得这习惯有点轴,但多年之后,正因为这份轴劲儿,后人才能翻开密密麻麻的《蒋中正日记》,窥见这位民国领袖
1937年,上海,霓虹未灭,血雨腥风悄然来袭。蒋介石一声令下,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倾巢而出——不是保南京,也不是保老巢重庆,而是保上海。
蒋介石是一个有手段的人,在众多军阀之中,冯玉祥、阎锡山、李宗仁等人,都不是蒋介石的对手,不得不说他是有真本事的,并且蒋介石还做了两件其他人都难以做到的事。
1949年,时代轮转。国民党溃退,蒋介石急急准备末路,带着一众亲信谋划台湾之路。一颗大棋落下,蒋介石却突然转头,邀请了孙中山的独子——孙科同去。这邀请,不只是客气话,也许更是一种策略?但孙科手一挥,说什么也不去台湾。这一招未免令人费解。
1937年七七事变后,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。“八一三”淞沪会战开始,战火延至华东,首都南京的安危成为时局的焦点。11月初,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,淞沪战局急转直下,日军急欲攻占南京,以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,逼迫中国投降。国难当头,蒋介石与国民政府毅然决定按
1924年黄埔军校刚建校那会儿,蒋介石对新来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其实没太当回事,觉得就是个文弱书生,能掀起什么风浪?
每个人的看法各有理由,但是,没人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——在他的年代,中国老百姓的命运风雨飘摇!饿殍遍地,人命如草芥,帝国主义、买办资本主义等三座大山压的人根本喘不过气。
远征军司令部内,陈诚的军靴踏过浸水的木地板,将红色铅笔狠狠戳在沙盘上:“四月前必须打通中印公路!杜聿明带新22师打左翼,孙立人新38师攻右翼——”话音未落,电台突然爆出尖锐蜂鸣。
网上最近有人聊蒋介石,说他“深情”、“其实挺厉害,都是手下坑他”。
蒋介石这一辈子,大风大浪见得挺多,但临了老年,一个人在台湾岛的深宅老院里,风声雨声里翻来覆去,还是有件心事让他放不下。往常他最在意的是权力、江山、命运,可那时候,真正能叫他久久不眠的,竟然是一笔“旧账”。是他一生里,唯一真正悔过的事。
学术界有个形象化比喻:地球西东两端,各有一只耳朵,西耳朵叫英国,东耳朵是日本。在西方列强殖民世界的浪潮中,西耳朵首先发威,仅用一个多世纪光景,就掠夺了相当其本土面积100倍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,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称霸全球的“日不落”帝国。
1949年,国民党的天已彻底黑了,败局已定的蒋介石却没有选择体面谢幕,而是留下了一份暗杀名单。
毛主席曾评价陈毅元帅:“陈毅是个好同志。” 这句简短的话,概括了陈毅的革命热情与坚定信念。无论是在长征途中,还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关键时刻,陈毅始终以革命为己任,英勇无畏。
解放战争自1947年10月,转入战略大反攻后,战争形势迅 速向有利于我军方面转化。到1948年下半年,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,及时果敢紧紧抓住已经到来的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 战的时机,因势利导,运筹帷幄,在西柏坡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小 小的农村指挥所,摆开大战,指
历史的天平从不因表面强弱而倾斜,而是沉向民心所向与战略纵深——毛泽东的“人民战争”与蒋介石的“枪杆子”,看似殊途同归,实则暗藏胜负密码。
正在热播的电视剧《浴血荣光》,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,这八年最为艰难、最为悲壮的重大历史事件。
蒋介石究竟有几个儿子,这个问题搁到今天,也是个公说公有理、婆说婆有理的话题。坊间都只数得清经国和纬国两个,可是在建国初那阵子,重庆街头却冒出个“蒋三公子”。这人一来,搅得学校、政界、甚至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都炸了锅。说起来,蒋介石从头到尾不曾正面认过这个儿子,可
1945年8月底,重庆机场,天刚蒙蒙亮,一架美军运输机缓缓降落。